港女在日本確診COVID19,怎麼辦?|沒有WFH、零隔離,日本對於疫情原來是佛系處理!
對,前陣子有點頭痛去看醫生,一做PCR就檢查出COVID19 positive。雖然日本在2020年2-3月起開始禁止遊客進入日本,但是疫情沒有因此而舒緩。為什麼呢?封關以及緊急狀態不是能夠阻止COVID19的擴散嗎?為什麼近日日本疫情越來越嚴重?先說一下日本方面,這兩年來大家如何防疫及處理疫情吧………
繼續瀏覽全文 @ Madame Figaro Hong Kong
外國人在日本確診COVID19怎麼辦?
往年年初,正當全世界都瘋狂地搶購醫療用口罩的時候,日本人還未意識到情況有多嚴重,直到缺貨要在網上高價買入為止。當香港美國歐洲等地在失去理智地搶廁紙食物的兩個月後,日本人才開始搶廁紙搶水搶衛生巾等,全部都慢了好幾拍。那麼疫情過了一年半後,大家的防疫意識應該提高不少了嘛?
2021年8月,我們環顧四周可以看到放置着各式各樣的消毒酒精,街上還是看到很多人戴着恍如虛設的口罩,甚至都會拉下口罩咳嗽,恐怕會弄髒口罩內部一樣(?)緊急狀態下,要所有店舖八點關門及不能提供酒精飲品,真的有效嗎?每天早上的電車還是塞滿上班族,在三密的空間我吸你呼,社交距離?抱歉,這並不適於電車上。其實有很多人感染了COVID19 ,還是如常一樣去上班。
你會問「為什麼不跟公司拿病假呢?」不好意思,日本的勞工法例沒有保障員工可享有有薪病假。如果身體不適要請假的話,就要用那一年只有10日的annual leave,所以很多人都會硬着頭皮去上班。你又會問「如果確診了COVID19 ,不是會把你帶去隔離嗎?或者送到醫院觀察,防止感染者把病毒擴散出去,直至康復出院」思想正確,我想正常也是這樣處理,可是日本只叫確診者在家中休息,自行隔離10天然後假設你已經康復(全自律機制,並無強制規定)。我聽日本朋友說,他的廚師朋友確診COVID19後還是如常上班去處理食物給客人⋯⋯
確診COVID19的經過
有一天醒來之後發覺肌肉異常地酸痛,整個人疲累乏力,一開始以為是經期後不適,沒有太大理會。兩天後開始頭痛喉嚨痛,有點像感冒初期的不適,心想是不是工作太累吃太多熱浪薯片,既然沒有發燒應該不用擔心吧。第四天,在Line群組上突然收到一個信息「上星期一起吃飯的Doremi她確診了COVID19 ,大家要小心身體,可以的話去檢查一下吧」Oops…應該沒有那麼巧合吧,幾乎不出戶而且一個月才跟朋友見一次。
於是我馬上打去幾間診所詢問會否接受「密切接觸者」的PCR檢查(因為很多診所會避免接收懷疑case )結果找到一間在家附近的診所,等了90分鐘左右進行了唾液檢查。醫生說由於最近檢驗所繁忙,可能兩三天才有結果叫我回家等他電話。第五天,我感覺開始有點精神,沒有之前的疲累和頭痛,在一邊吃辛辣麵的時候,就收到醫生診所打來的電話。
電話內容如下⋯
「你好這是診所的XX醫生,
你的檢查結果是positive,陽性呀,
請你保重身體,如果你不能呼吸就叫救護車啦」⋯⋯就這樣。
收線後有10秒不能反應過來,なに?什麼?我中了傳說中的COVID19 ?會不能呼吸嗎?我家的動物怎麼辦?下刪300條問題。唯一慶幸的是,現在我大概用最天然的模式製造抗體。
確診COVID19後自宅休養
醫生丟下一句「不能呼吸就叫救護車」,等於說你快死的時候才理你。於是我打去COVID19的熱線,想知道下一步要怎樣。
我:我想知道確診後,有什麼需要follow up ?
他:你只要在家裏待十天就可以了。
我:那麼十天後要再做pcr嗎?
他:不用再做pcr或任何檢查,十天後面沒有傳染力不用擔心。
我:不用再檢查? ? ?我怕會傳染給其他人。
他:不用檢查,已經沒有傳染力了。
他:但是如果你要做檢查的話可以自行找診所自費去驗(20,000円左右)
我:所以我就一直待在屋企十天就可以?
他:對,請看好保重。
⋯⋯就這樣。就是那麼簡單,那麼佛系的處理。
幸好我只是輕微症狀,只有點鼻塞和咳嗽。我當然在家中靜養不出門,瘋狂地吃蔬果吸收維他命C,希望快快補充體力打低肺炎。幸好整過過程沒有很辛苦,每天有家裡的黃狗和小灰兔陪伴,又跟香港家人密切報告身體狀況,結果休息了兩星期便好了。另一確診朋友情況比較嚴重,高燒一星期而且失去味覺嗅覺(兩三星期後還時而發燒時而沒有味覺)但同樣只是被吩咐在家休息,沒有醫療機構理會。對,可能只有極嚴重快往生的個案才會有人理會。
東京的疫情
東京奧運會在疫情及緊急狀態下順利完成,但是東京都的感染數字每天都達新高,日本每天都有過一兩萬單確診。只能說對比之下,香港的防疫做得比很多地方好。日本無法控制疫情,亦是意料中事。又或者由於確診的人數過多,醫療系統承受不了,只能叫確診者在家休息。感覺上,日本的疫情沒完沒了,到底什麼時候才開關呢?目前日本的佛系抗疫情況沒有很樂觀,唯有希望疫苗真的可以幫助大家回復正常生活,讓香港人可以回鄉下來日本,我又可以回港見家人。
難過總會過,共勉之。